十九大順利閉幕後再論雄安,有一些獨特的意義。特別是2月28日北京至雄安新區城際鐵路正式開工建設。2019年通車後,北京城區與雄安新區實現半小時通達,這於雄安的發展和北京的壓力分解,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融入高鐵建設,求的不止是交通的抵達,更是交通的加速。利用加速,來暢通交融的大道,讓新區的各種交流、融入都被激▓活,從而加速其發展。
雄安建設,一方面給中國新型城鎮化提供一個“高樣板”;另一方面,擎起位於中國北方京津冀城市群的一個內陸支柱,推動京津冀的協同發展和繁榮,輻射中國北方,形成雄居一隅的城市經濟帶。
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組長徐匡迪曾在訪談中提到,雄安與通州形成北京的兩翼,成為破解京津冀發展不平衡的新的增長極,是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措施。雄安建設的目標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優化區域空間布局、增強新區自我發展能力、緊跟世界發展潮流、培育和發展科技創新企業、吸納和集聚創新要素資源、培養新動能,打造具有全國意義的新的創新引擎,建立全國城鄉統籌發展的示範區。同時,新區堅持生態宜居、和諧共享的理念,以保護和修復白洋澱及其相關水系的生態環境為前提,提高水環境治理標準,優化水資源管理,提升華北平原的生態環境。
雄安“新城”被定位為引領中國城鄉發展現代新城示範區、產業升級和創新驅動的新經濟帶,生態環保的示範和破解京津冀協同發展瓶頸的舉措。
從區位布局和城市建設願景來看,雄安“新城”是京津二城設置與華北內陸深處的第三個支撐點,是京津前沿█的大後方。三足鼎立,成千年中華大地的磐石之勢。另外,新城在開闊廣袤之地用現代技術之力打造未來城市,可作為新技術、新理念、新思想的實驗地和城市典範。
立百年之範,探索未來之路,在技術使用和管理範式改革方面,都可以有無限的空間,或許這就是千年大計的意義,也是實現“偉大夢想” 的 “偉大事業” 之一。
雄安新區建設的目的是破解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瓶頸。十九大報告專門提到要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創新國家的建設、城市與區域和鄉村共同發展的契機,深深地隱含在新區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策略之中。
雄安的挑戰和機遇,都在於它的城市再集聚功能。雄安要成為中國未來城市發展和建設的楷模,緩解北京在現有城市管理技術條件下難以承載的壓力,有效匯聚人才、智慧、技術和資源,讓他們得到好的使用和潛力的發揮,是真正破局的開始。
事實上,在中國迅速城市化的過程中,城市群格局也已經形成。比如: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哈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關中城市群等國家級城市群,還有十幾個正在建設中的區域性城市群。其中最核心的,有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外加川渝和中部城市群。
如何使這些城市群高效運行,相互配合,交相輝映,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真正挑戰。雄安建設的意義,或許更多地在於其能夠突破區域協同發展瓶頸方面的作為。作為區域性城市帶發展的戰略,21世紀開始出現的綜合城市主義理論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有益的思路。這一理論強調了幾個核心概念:
1. 城市設計的中心聚集力 (Authenticity)
2. 變通能力 (Vulnerability)
3. 相對獨立能力 (Porosity)
4. 差異性和鏈接能力 (Hybridity and Connectivity)
用這四大核心理念設計和管理城市,使不同城市(包括同一城市的不同區域)都具有中心█性、可變性、柔和性、可穿透的獨立性和能夠有效鏈接差異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京雄城際鐵路開工建設的意義,或許正來源於此。
作為承載非首都功能的雄安,應該按設計理想成為推動周邊協同發展的引擎和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城建設的楷模。
大城市圈和城市帶的格局,與雄安的關系,也將因此而生。
上一篇:螺螄粉小鎮入圍特色小鎮培育名單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