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助推民營企業進軍戰略性新興產業
2012-08-06 10:38編輯:澳门皇冠咨詢
民營企業在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將受到政策助推。
國家發改委印發了《關於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國家將采取十大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企業。
一位公共政策專家對本報記者指出,《意見》的主要亮點是,取消民營企業在新興產業市場準入方面的限制,並要求戰略性新興扶持資金等公共資源對民營企業同等對待。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在此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實中有時會變成主要支持大的國有企業進來,而通常是他們一進來,很多小的民營企業就沒有機會了,“這是不健康的市場生態,一個生機勃勃的▓市場應該是大的國企和小的民營企業都有機會參與。
記者從地方發改委了解到,多數地方不會針對《意見》再出臺具體細則,而是將《意見》的內容和精神融入到地方“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規劃和7個子規劃中去。
“這只是一個指導性意見,我們不能對《意見》的效果期望甚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對本報記者表示,“民營企業在發展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上,遇到的問題都是老問題,短期內難以根本改善。”
打破市場準入“玻璃門”
民營企業在進入新興產業上,普遍會遇到市場準入的“玻璃門”,“民營企業看到了很多行業的發展機會,但看得見、進不去、一進就碰壁,其準入門檻就如同一道玻璃門。”
為此,這次《意見》的第一項措施即提出要打“玻璃門”。國家要求清理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領域的準入條件,除必須達到節能環保要求和按法律法規取得相關資質外,不得針對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在註冊資本、投資金額、投資強度、產能規模、土地供應、采購投標等方面設置門檻。
第一項措施中提到的不得設置哪些門檻,即表明這些門檻就是最為民營企業苦惱的“玻璃門”,以土地為例,“不少民營企業要想申請用地,在現實中很不容易,政府規定了若幹條件來卡民營企業。”
從需要打破的門檻內容來看,這些限制多為經濟性準入條件,這些條件對融資並不順暢的民營企業來說尤為不利。“對《意見》的第一項措施中提到的法律和法規取得的相關資質,如果要進行新的立法的話,應該淡化經濟性標▓準,而考慮技術█性標準,這樣有利於民營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前述公共政策專家指出。
新興產業市場準入上的門檻限制,不僅來自地方政府,有的也來自中央政府,所以變革是上上下下的事情,不能只針對地方政府。
變革顯然不易。記者了解到,作為2005年“非公經濟36條”的延續,國務院去年發布的“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實施一年多以來,效果並不理想,民營企業的生存狀況並未得到多大改善。
公共資源公平分配
在市場準入制度之外,《意見》提出,公共資源的分配對民營企業應同等對待。
根據《意見》,各地和相關部門在安排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財政預算內投資、專項建設資金、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等資金以及協調調度其他公共資源時,要對民營企業與其他投資主體同等對待,同時支持民營企業提升創新能力。
“公共資源的分配如何做到不偏不倚,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至為關鍵,因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多為技▓術創新驅動型的產業。”前述公共政策專家對本報指出,“從實際調查結果來看,由於激勵機制的靈活有效,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比國有企業會強很多。”
“以國營經濟為主體的省份,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則相對緩慢。”一位地方發改委官員對本報解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比較好的地區,大都是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比如江浙地區。
他進而指出,就他接觸到的民營企業而言,他█們並不是要求國家對其予以特殊照顧或者特別扶持,而只是要求能得到同等待遇,比如在按照正常的程序申請相關資金時能平等對待。
本報記者獲悉,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第一大省江蘇,在資源的公平分配上特別照顧民營企業,甚至出臺了一些傾斜性政策,堪為地方表率。資料顯示,2008年在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財政減收增支的情況下,江蘇省政府建立了50 億元再擔保資金、20 億元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以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和高新技術項目建設的資金困難。
作為發展新興產業比較積極的西部大省,陜西已經出臺並公布了《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並特別提到了在融資體制上對中小企業的政策。
根據該規劃,陜西將通過運用風險補償、財政貼息等措施,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信貸支持,加快發展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擔保體系,組建西安科技銀行,完善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評估、擔保、質押貸款機制,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創業發展貸款。大力發展銀行間市場,穩步推進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和債券、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
同時,該規劃提出了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創新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
“這些政策█對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一大亮點,但要提高陜西的整體創新水平,必須能夠保證前述稅收優惠,真能為民營企業所享受。”前述公共政策專家對本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