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創新
要素對比
○廣東科技進步指數連續5年全國居首位
○廣東區域創新能力全國第二,僅次於江蘇
○廣東研發人員規模41萬人,位居全國第一
○廣東地方財政科技撥款204億元,略低於江蘇,從上年的全國首位退居第二
○廣東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和出口規模全國第一
○廣東發明專利授權、專利密度和國際專利申請量全國居首
昨天(18日),全省科技創新工作會議在中山召開,專業鎮轉型升級是會議的重要主題。會上發布了《關於依靠科技創新推進專業鎮轉型升級的決定》(下稱《決定》),制定了未來5年專業鎮的發展目█標,成為推動專業鎮轉型升級的綱領性文件。
根據《決定》,我省專業鎮轉型升級力爭經過5年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專業鎮GDP總量要突破2.5萬億元,占全省GDP的1/3以上;總產值超千億元的專業鎮10個以上,超百億元的專業鎮120個以上。
粵區域創新能力全國第二
■關註
江蘇、浙江和山東是我國經濟比較發達、創新能力較突出的省份。昨日,全省科技創新工作會議發布了《廣東與江浙魯科技創新情況對比分析》(以下簡稱《分析》),從創新綜合要素、科技投入要素與科技產出要素等方面對我省科技創新狀況進行分析評價。
《分析》指出,近年來我省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高,研發人員達41萬人,位居全國▓第一。同時,科技進步監測水平、發明專利授權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和出口規▓模等領域全國領先。不過,我省科技基礎條件仍然較為薄弱,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較少,在人才密度、研發強度、技術成果轉化等方面有待加強。
創新綜合要素
科技進步水平位全國居首
《分析》透露,據《全國科技█進步統計監測報告》顯示,我省綜合科技進步監測水平穩步上升,科技進步指數去年達到68.3分,連續5年位居全國各省區之首。全省技術自給率從2007年的54%提高到67%,與此對應,技術對外依存度從2007年的46%降到2011年的33%,提前實現2010年規劃目標,並已接近創新型地區70%的目標。
在區域創新能力方面,《分析》指出,截至去年,廣東區域創新能力僅次於江蘇,位居全國第二。從分項指標看,我省各項指標均位於全國前3位。其中,創新績效據全國首位,但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均次於江蘇,居全國第二位。
創新投入要素
地方財政科技投入低於江蘇
《分析》指出,近年來,我省加快引進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全省研發人員規模不斷壯大。2011年,全省研發人員總數達41萬人,比2007年將近翻了一番,位居全國第一█。萬人從業人員中從事研發活動人員為70人,分別少於浙江6人、江蘇5人。
在研發經費方面,2011年,全省研發經費投入超1000億元,創歷史最高水平,研發經費與GDP之比達1.9%。但是,全省地方財政科技撥款總額為204億元,略低於江蘇2.98億元,從上年的全國首位退居第二。
此外,與江蘇、浙江和山東對比,我省缺乏國家級的重大創新平臺。2011年底,廣東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數量19個,遠低於浙江的54個與江蘇的32個。國家級工程中心數量也少於山東和江蘇。
創新產出要素
專利及發明專利申請量被江蘇趕超
創新產出要素包括專利、論文、重大科研成果、成果轉化、產業化等,是反映創新投入轉化為產出的效率與水平的重要因素。《分析》指出,我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和出口規模位居全國第一,發明專利授權、專利密度和國際專利申請量位居各省區之首。去年,我省專利申請量達196275件,年均增長13.9%,其中發明專利申請52012件,是2007年的近兩倍。但專利申請量和發明專利申請量被江蘇趕超,專利授權量被江蘇、浙江趕超。
我省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增幅有所放緩,高技術產業總產值、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為24471億元和1975億美元,占全國的比重達26%和36%,均保持全國首位,但領先第二名的優勢僅為3.7個百分點。
此外,廣東高新區以占全省0.2%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省約1/6的工業總產值、1/6的出口額、1/3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21個省級以上高新區營業總收入保持23%的快速增長,但在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及國家級高新區█總收入均少於江蘇。
專業鎮GDP總量將占全省1/3以上
現狀:專業鎮是指自上世紀90年代起,我省興起的在某個鎮(區)主導產業相對集中的一種集群經濟發展模式。全省目前共有326個專業鎮,去年實現GDP總量1.64萬億元,占全省GDP比重的31%,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專業鎮對區域經濟的平均經濟貢獻率達39%。截至去年,全省工業總產值超千億元的專業鎮達6個,超百億元專業鎮達103個,規模以上企業█數達2.5萬家。
措施:《決定》提出,我省要在未來5年內,使專業鎮經濟規模不斷壯大。全省省級以上專業鎮達到500個以上,具有創新型產業集群特征的專業鎮達到150個以上;專業鎮GDP總量突破2.5萬億元,占全省GDP的1/3以上;培育工農業總產值超千億元的專業鎮10個以上,超百億元的專業鎮120個以上。
每萬人口中研發人員將超60人
現狀:2011年,專業鎮擁有創新服務機構2686個,研發人員20.24萬人。超過60%的專業鎮建立特色產業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專利申請量和專利授權量分別達81361件和62180件,分別占全省的41.4%和48.4%。
措施:技術、人才、資金的缺乏是制約眾多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瓶頸。《決定》部署,未來5年力爭組建共性技術研發、工業設計、企業孵化、成果轉移轉化等功能為一體的公共技術創新服務平臺300個以上,每萬人口中研發人員達到60人以上,專利授權量達到3.5萬件以上,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2.5%以上。
同時,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自主經營、有償服務的原則,賦予公共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更多的服務功能,強化其自身“造血”能力。為了積極引進創新人才,可運用積分制入戶等形式,並允許用人單位把引進人才的購房補貼、安家費和科研啟動經費列入成本核算。
鼓勵發展現代產業及信息服務
現狀:我省目前粵東西北專業鎮發展不平衡問題比較突出。為了大力促進欠發達地區的專業鎮創新工作,在近5年新批準的省級專業鎮中,兩翼和山區地區的占了約六成。同時,農業專業鎮帶動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截至2011年,全省有農業專業鎮及與農業直接相關專業鎮110多個。
措施:為加快專業鎮轉型升級,《決定》鼓勵專業鎮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以及現代農業。做強商貿會展、現代物流、工業設計、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包括建立特色產業創新資源數據庫。
此外,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專業鎮,在農業基礎較好的粵東西北地區積極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加快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
實施“一院校▓一鎮”行動計劃
現狀:截至2011年底,全省專業鎮與大學、科研院所共建機構數達713個,建有服務特色產業的檢測機構和金融擔保機構733個。目前,我省專業鎮的發展仍然面臨著創新氛圍不足,科技中介、科技金融、創意設計等高端創新服務要素集聚水平不高的問題。
措施:《決定》指出,今後要充分運用省政府與科技部、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和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產學研合作機制,優化科技創新資源配置,集聚國內科技、人才資源進入專業鎮,實施“一校一鎮,一院一鎮”行動計劃。研究制定“一鎮一策”的扶持發展政策和技術改造升級措施,制定具體的產業技術升級路線圖,實現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雙提升。
《決定》還明確要加大對創新型產業集群的扶持力度。專業鎮中小企業公共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可獲得進口稅收優惠,企業的研發投入可部分在所得稅中予以減免。另外,專業鎮龍頭企業可申請檢驗檢測分類管理一類企業,其出口產品可減少抽檢批次。
專業鎮如何駛入“創新軌道”
雲集全省半數研發人員,依托創新推動轉型升級成必由之路
■觀察
昨天在中山古鎮召開的全省科技創新工作會議,讓這個燈飾專業鎮備受關註。這個在國內燈飾市場占有率達60%的專業鎮,有著世界上品種最多的燈飾品種,照明器具企業已經超過8000家,從業人員達8萬人。在轉型升級的大潮中,這裏新興光源產業也迅速崛起,去年躋身“廣東省LED照明產業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LED燈具產值達100億元,約占全鎮燈飾產業產值46%。
事實上,古鎮只是我省專業鎮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典型。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揚起創新之帆的專業鎮艦隊顯得馬力強勁。我省326個專業鎮2011年GDP達1.64萬億元,同比增長27%。然而,在勞動力成本不再成為優勢,土地、能源等資源日益緊張的大背景下,這些以傳統制造業“當家”的專業鎮,如何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勢頭強勁:
鎮▓均集聚企業達1130個
目前,廣東專業鎮形成“一鎮一主業”的特色化、集群化發展特色,對區域經濟的貢獻巨大。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專業鎮創新工作,其集聚效應更加顯著,發展勢頭更加強勁。尤其是近5年來,專業鎮加快轉▓型升級工作,將這些優勢進一步放大。
2011年,全省工業總產值超千億元的專業鎮達6個;超百億元專業鎮達103個,占專業鎮總數三分之一;專業鎮平均企業集聚度達1130個/鎮,珠三角企業平均集聚度達2286個/鎮。專業鎮經濟規模已突破1.6萬億元,對所在地市的平均經濟貢獻率為39%。其中,佛山、雲浮的專業鎮對區域貢獻率分別高達94.7%、67%,中山、江門等8個地區也均超過50%,珠三角外圍及兩冀地區專業鎮情況同樣喜人,凸顯了專業鎮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專業鎮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亦有優勢。如,花都獅嶺的皮具生產量占全國的30%以上;南海大瀝的鋁型材產量占全國的35%;古鎮燈飾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在60%以上。
轉型之路:
產業走向價值鏈高端
專業鎮是市場引導、產業自我發育起來的產物。陶瓷、服裝、家具、家電、機械、不銹鋼,這些傳統產業是其崛起初期的幾大寶。然而,在經歷快速擴張、高速發展之後,產業鏈分散、價值低端也成為致命傷。
專業鎮經濟如何突圍?
近年來,我省專業鎮采取“一鎮一策”的產業轉型政策,制定產業技術升級路線圖,來帶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升級,將其價值鏈提升到高端。專業鎮的傳統產業如同換上新的“心臟”,重新煥發生機,實現大步跨越。比如,有的傳統產業專業鎮,整合產業研發、設計、生產、展覽、銷售等環節,通過延伸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推動了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陽江的五金刀剪產業在政府支持下,建立了20家省市級研發中心,重點突破熱處理等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並開發了陶瓷刀具等“高、新、特”產品,新增產值1.2億元。
專業鎮也成為新興產業茁壯成長的沃土。我省有多個專業鎮重點培育LED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推進工業設計與創意產業、會展和物流業的培育。去年,專業鎮高新技術企業的總產值比增74%,占專業鎮工業總產值的兩成。
政府扶持:
打造公共創新平臺
在專業鎮的轉型升級中,企業才是實施創新的主體。然而,專業鎮的企業95%是中小微型的,其創新人才和能力有限,想在研發、設計和銷售方面有所突破,依靠自身遠遠不夠。因此,政府如何以政策和資金上加以扶▓持,打造公共創新平臺,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至關重要。
昨天,與會代表走訪了古鎮的一些產業轉型升級平臺。如,琪朗燈飾設計中心和佰盛燈飾廣場,該鎮還有“世界照明燈具專利信息服務平臺”、“LED燈具新產品檢測實驗室”等。這些公共創新平臺,形成了全方位為企業服務的體系,這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技術創█新、質量檢測、人才培訓等優質服務,打破其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的瓶頸。
公共創新平臺,是促進專業鎮轉型升級必由之路。據悉,2011年,全省專業鎮科技投入達148億元,比5年前增加48%;專業鎮各類型服務平臺達3096個,平臺對外技術服務企業達43576家,培訓人員21萬人次。廣東專業鎮廣闊的創新空間,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科研院校及科技人員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如今,專業鎮擁有研發人員20.24萬人,占全省研發人員總數的49.3%。
專業鎮不再是低檔產品、無牌產品的產地,而成為專利和商標的重點產出地,去年的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占全省的41%和48%。在這過程中,我省特有的“三部兩院一省”產學研合作機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各專業鎮與對口院所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
傳統產業加創新,以科技創新推動轉型升級,無疑是廣東專業鎮經濟突圍的“秘訣”。
友情鏈接